早年遼源(西安)城市建筑有三多,那就是城里起脊的房子多,大門洞多和上閘板的門市房多。
那時,起脊的房子特別多,樓房建筑很少。1947年遼源剛解放的時候,全城只有十幾個二層的小樓,只占全城建筑面積的百分之一。當時從龍首山信下望。這些小樓好像是撒在地上的一些火柴盒,沒有什么壯觀的景象。而百分之九十九起脊的房子,錯落散布在全城的各處,呈現(xiàn)著一片舊縣城的景象。當時起脊的房子有三種,即磚瓦房,里生外熟的房子(墻里壘坯,墻外磚的房子)和坯草房。這些用磚瓦石頭和土塊建筑的土木結構的房子,都是木窗格,窗戶紙糊在外。窗戶分上、下兩扇,被稱之為“碼窗戶”。為了防止窗戶紙被雨水淋濕掉下來,還都用秫秸棒綁上一個小棉花團,在小碟子里蘸點豆油,隨意在窗戶紙上面幾條道道來防雨水淋掉窗戶紙。那時候玻璃少,只有少數(shù)有錢的和當官的人家才有玻璃窗戶,被人稱之為好不錯的人家。當年大街全是土道,下雨道上全是稀泥洼子。當時大街上也沒有一小塊碎玻璃碴兒,人們赤著腳在大街上隨便走,也不會被玻璃碴兒扎了腳,可見那時候玻璃是很稀少了。那時一般的平民百姓家都有一個比較寬敞的大院子,周圍夾的是大枝柴或秫秸杖子,里邊堆著自家燒火用的柴禾垛,還都有自己家的“茅樓”(廁所)。雖然平方多,占地面積很大,但是人們出來進去很方便,很適合人們生活的需要。
解放前,遼源城內(nèi)大街和胡同的兩帝大門洞特別多,可以說到處都有大門洞。據(jù)1947年解放初期統(tǒng)計,全城就有二百多個大門洞,它展示著這座城市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。那時候的一些大商號,如大百貨商店(當年叫“絲房子”)、大雜貨鋪、大糧棧、大油坊、大燒鍋和大貨棧,都有自己的大院套和供車馬行人出入的大門洞。每個大門洞都配有兩扇很厚的木板大門,有的還包裹著鐵皮,鑲嵌著鐵釘子很是結實。一般的在左邊的大門板上還都留有一扇小門,那是專供人們一早一晚出來進去用的門。這些大門洞早晨打開木板大門,晚上關上木板大門,插上大穿條(門杠),很是結實安全。當年一些有錢的大戶人家,也都有自己的大院套和大門洞。雖然他們白天開著大門,但是家里和家外界線很分明,關上大門就更是自己家的一統(tǒng)天下了。那時在一些大街和的同里,還有很多戶老百姓聚居在一起的大院套,這些大院套也都有一個大門洞做出入通道。在這些大院套里雖然住著幾十戶人家,住著很多的人口,但是相互之間處理都很和睦。這些居民大院的大門洞,既寬敞又風涼,還有嗖嗖的過堂風,是夏季婦女哄孩子做活計的好地方。白天男人們都出去干活掙錢去了,婦女們就三個一我,五個一幫的帶著孩子和活計坐在那大門洞里,一邊縫衣服,做鞋幫兒,納鞋底兒,一邊哄孩子乘涼,一邊張家長李家短地嘮家常。她們既做了活計,又哄了孩子,還嘮了嗑。真是婦女生活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好地方。值得稱道的是她們嘮來嘮去,沒有傳閑話的,也沒有爭吵打架的,展示著那個時代人們樸素的民風民情。
解放前西安縣金、魏、葉、姜四大家,孫家林大院、王化軒大院、劉繼業(yè)大院和永德謙、天義涌、中興涌、恒興泉、同仁達、義和祥等大商號的大門洞,前后大右都出很多的梢頭,雕刻著很多的花紋和圖案,并涂有鮮艷彩色。一到過大年的時候,還在兩扇門板上貼上兩米多高的大門神畫,就更顯得具有中國民間建筑特色了。
(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)
Copyright @ 2004-2019 0437.com All Right Reserved @遼源信息港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| 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聯(lián)合辟謠平臺 | 吉ICP備13002594號